《 “ 十四五 ”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由应急管理部和中国地震局联合编制印发。作为下一阶段全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围绕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目标,明确了 “ 十四五 ” 时期的 8 项主要任务和 8 项重点工程,其中在第 3 项重点工程中提出 “ 编制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修订国家强制性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 建设地震灾害风险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地震区划业务体系 ” 。那么,什么是地震区划图,我国又为何将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列入《规划》之中呢?
一、何为地震区划图
地震区划是根据地震动参数或者地震烈度不同将国地划分若干区域,表示地震危险性水平的差异。地震区划图是表达划分结果的技术图件,目前是我国一项强制性的国家标准。
众所周知,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倒塌破坏是地震中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城市建设中,只有科学合理的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严格规范的进行设计施工,才能有效提高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从而减轻地震带来的灾害,构筑 “ 震得起 ” 的地震安全城市。
(1976 年 7 月 28 日 7.8 级地震后的唐山)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除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需要进一步开展针对性工作另行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之外,绝大多数一般建设工程(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都需要按照地震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同时地震区划图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利用、防灾减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二、地震区划的总体发展
地震区划是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世界各国历来对这项工作都很重视,以不同形式的国家规定发布地震区划图,并要求按照地震区划图来进行抗震设防。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的地震区划图常以烈度等级为指标。
1978 年,美国率先提出以有效峰值加速度( EPA )和有效峰值速度( EPV )这两地震动参数为指标的地震区划,进而在 20 世纪 80 年代完成了具有概率意义的地震区划图。而后,加拿大、哥伦比亚、罗马尼亚、西班牙、日本、墨西哥、智利、秘鲁等国家和我国台湾也完成了类似科学水平的地震区划图。目前,采用地震动参数为地震区划指标进行地震区划图编制是国际上明显的发展趋势,而采用地震烈度进行地震区划的国家越来越少。
我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地震区划工作,从 20 世纪 50 年代就开始着手第一代地震区划图的编制, 1957 年编制完成,并于 1977 年、 1990 年、 2001 年、 2015 年对地震区划图进行了修订。
三、不断修订的地震区划图
随着科技认识的提升、基础资料的积累和编图技术的进步,同时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地震安全政策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高度集中,新型结构不断出现等具体情况,地震区划工作也在不断推进和发展。编制既符合国情,又能代表当前科学认识水平的地震区划图,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工程建设需求,达到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对比我国的五代地震区划图,前三代图为地震烈度区划图,其中第一、第二代图主要以该区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构造条件为依据,来判断未来地震危险的程度;第三代图首次以超越概率形式定义地震基本烈度,给出 50 年超越概率 10% 的烈度值,被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其他抗震设计规范采用。
从四代图开始 ,考虑到国内外强震记录的积累,以及重大工程已经广泛使用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具备了直接采用地震动参数编制地震区划图的基础,我国编制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于 2001 年作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正式批准,成为此后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法定依据。
目前,我国现行的是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准发布于 2015 年,并于 2016 年 6 月 1 日起开始正式实施。相对于四代图,五代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抗倒塌作为编图的基本准则,充分吸收了近年有关地震活动性、地震构造的新资料新认识,结合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重大地震事件的经验教训,综合考虑了国民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地震安全需要,适当提高了我国整体抗震设防要求,突出强调了房屋建筑等的抗倒塌标准,取消了不设防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