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动力学研究发现,地震与板块运动息息相关,那么这两者是如何建立起联系的?今天我们将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史来告诉你答案,它经历了大陆漂移理论、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三个发展阶段。
大陆漂移理论
1596 年,荷兰地图制作者 A. 奥铁留斯( Abraham Ortelius )在他的著作《地理百科》中暗含了这样的观点:地球上几个大陆目前的位置并非从来就是如此。
1912 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他的两篇论文中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他的理论部分是建立在南美洲和非洲大陆边缘形态看上去非常吻合的基础上,他还发现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线有许多相似的地质构造和动植物化石,这为他的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但人们并不情愿接受大陆漂移理论,抛给了他一个问题:“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哪里?”于是魏格纳固执地将他的余生投入到寻找证据来支撑他理论的行动中去。很不幸, 1930 年魏格纳在穿越格陵兰冰盖的探险中被冻死,所以他并没能证实自己的理论。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是可以漂移的理论,但却无法解释这个漂移的动力来自哪里,直到海底扩张学说的出现。
海底扩张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1950 年代开始,科学家又有了新的发现,海底探测技术发现了海底大量山脉存在的事实,就是所谓的环球大洋中脊。海洋地磁测量得到的地磁条带图显示海底的地磁条带沿着大洋中脊呈对称排列,由此出现了海底扩张学说,即岩浆从地球内部向上涌,并在洋中脊顶部喷发出来,喷出的岩浆冷却后形成新的洋底。深海钻井船得到的岩芯样品,由古生物学和同位素测年法确定了其年龄,它们为海底扩张理论提供了确定无疑的证据。然而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既然新的洋底地壳沿着洋中脊不断被创造出来,那为什么地球没有因此变大呢?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质学家赫斯认为如果地壳沿着洋中脊膨胀,那么它必定会在某个地方收缩,而这个洋壳下沉的地方就是海沟。
海底扩张学说解决了地球的动力问题,还指出了板块产生和消亡的地方,是对大陆漂移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那么还有没有什么现象能证实海底扩张学说吗?地震带的发现就是海底扩张学说的一个重要支撑。
地震与板块运动
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科学家根据大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随着地震仪的改进和地震记录仪器的广泛应用,科学家们逐渐注意到地震的发生总是集中在一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大多沿海沟或洋中脊分布,这些地震集中发生的区域叫地震带,地震带的发现有助于证实海底扩张理论,即美国地质学家赫斯曾经预测的洋壳产生的区域(大洋中脊)和海洋岩石圈沉入到地幔下(海沟)的区域。进一步的研究将全球主要地震带分为三个,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大的板块有六个,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由于板块间的拉伸、挤压、碰撞,它们的边沿就发生了地震。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这种类型的地震叫板内地震,中国大部分地震都属于板内地震。可以说地震与板块运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